【河南日报】beat365官方最新版:打造地域文化新高地 推进文化育人新征程

作者:党委宣传部/张鹭 杨文森 崔静发布时间:2017-12-27浏览次数:267

  《河南日报》2017年12月26日06版: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html/2017-12/26/content_212191.htm


beat365官方最新版:打造地域文化新高地 推进文化育人新征程


张鹭 杨文森 崔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beat365官方最新版始终牢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近年来在挖掘地域资源,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


坚守初心,学术研究有高度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周口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并没有深刻的认知。1998年6月,由该校邹文生、王剑教授等编著的《陈楚文化》一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从陈楚文化的特质及意义入手分析,通过对人文始祖(原始崇拜)、八卦的文化意蕴、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周口地区的历史、人物、方俗、名胜等的论述,系统地勾勒出陈楚地区史地文化的一个总面貌,向学术界正式提出“陈楚文化”这一地域文化形式,有别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等同类型文化,成为周口地域文化的代名词。2010年6月,该校教师又联合编著了《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文化卷),对周口地域文化进行了更为翔实地归纳。近年来,该校教师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唱响周口文化品牌,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地域文化研究项目4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支撑,陈楚文化日益得到学界公认。

保持匠心,抢救发掘有速度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文化艺术绵长醇厚,孕育了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地方风格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整理保护不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堪忧的严峻形势。以越调为例,作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与周口这一方水土早已共生共融、根脉相连,但同样面临着急迫的传承与保护任务。

  2015年4月,“越调研究中心”揭牌暨“北京兰凤剧社beat365官方最新版分社”授牌仪式在beat365官方最新版举行。“‘越调研究中心’及‘北京兰凤剧社beat365官方最新版分社’的成立,将进一步拓展和加强beat365官方最新版的地域文化建设,让更多青年学子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点燃青年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激情。”该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新表示。

何新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越调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文化研究。十年来,团队成员对越调剧种进行了地毯式普查,走遍了全国近两百家越调剧团,先后在豫、鄂、陕三地采访越调民间老艺人113位,抢救性地采集了大量珍贵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其中仅视频就有2万多段,共8000G,图片逾5万幅。

  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越调申派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越调文化遗产声像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越调研究》等12项省部级项目;在《中国戏剧》、《人民音乐》等期刊发表了《河南越调剧团现状调查》、《“申派越调”辨微》、《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述要(1963~2013)》等科研论文116篇;出版了《河南越调音乐概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越调音乐》等专著10余部,编撰了《河南省越调剧团史志》等史志图书。

  今年7月1日,学校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越调申派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历时近半年,培训了来自全国专业院团一线演员、学校音乐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在内的越调“申派”第三代中坚力量,见证了越调“申派”第三代传人胡红波等30位越调新秀的成长,为越调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以实际行动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了越调艺术的活态传承。

发挥中心,文化引领有广度

  在beat365官方最新版,周口作家研究这一重要平台也和越调研究一样,学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优势,引导提升周口地区文艺创作。“周口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新老作家笔耕不辍,呈现出创作繁荣发展、队伍团结奋进的喜人局面。目前已经出版了《周口文学60年精品大系》、《中原之星文库》、《颍河作家丛书》、《绿地丛书》、《周口作家丛书》等多套书系。为展示打造周口作家群这一文化品牌,开展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坚持服务周口作家成长与发展,beat365官方最新版文学院在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时将“周口作家群研究”作为重要方向。积极加强与周口作家的联系,编写《“周口作家群”研究》,作为选修课教材,并于2011年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此科目。自2009年起,该校文学院已连续举办了7届周口作家研讨会,和数百名周口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共同研讨创作得失,鼓励新生力量,催生精品力作,纠正不良倾向,提高鉴赏水平。《beat365官方最新版学报》开辟了周口作家研究专栏,拓宽了“周口作家群”交流平台,肥沃了“周口作家群”的土壤。仅2017年,学校就接连邀请刘庆邦、森子、柳岸开讲周口作家大讲堂,极大激发了师生们的研究热情与写作激情,将“周口作家群”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周口地区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

  今年8月,周口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遴选获奖作品13部,beat365官方最新版选送的图书《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榜上有名。这已经不是该书第一次获得奖励,这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教材,已经成为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名片。

自2011年始,学校把“周口地域文化校本特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面向大一新生开展周口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周口文化”、“易卦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周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虽然长在周口,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在文化方面是如此的博大厚重,通过学习《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这门课程,我们更了解周口,也更热爱学校。”一名来自当地的学子说。7年来,这本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的地域文化教材共让4万多名新生和广大市民受益。

力求入心,以文化人有力度

  统筹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学校统筹推进,在各教学院部建设道德讲堂,加强全校师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教育。目前,已建成道德讲堂13个,持续开展活动36次。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各教学院部均制订有年度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实现教育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一院一品”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积淀。如文学院已举办5届“善建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辩论赛;体育学院已举办3届“红歌献给党”红歌大赛;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有“红色经典影片展播”活动;政法学院连续3年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寻访抗战老兵”、“再上井冈山”、“红色遵义行”系列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学习参观、座谈调研,触摸红色印记,沐浴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点亮革命信仰。除此之外,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内外,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板355块,随处可见宣传标语,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一点一滴”汇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导向。

  大力推进青春书院建设。以“悦学习·悦青春”为主题,以杏坛博士讲坛和沙颍讲堂为依托,按照分类引导、互为补充、开放参与、专题实施的原则,营造浓厚的学术求知、人竞向学校园文化氛围。

  有序推进读书月专项行动。学校迄今已举办8届读书月活动,今年的读书月活动以“悦读,在路上”为主题,发送《阅读伴我同行》宣传手册1万册、推荐100部经典作品、分批次召开1000名读者座谈会、举办经典作品(诗歌、散文)朗诵会、评选“读书标兵”,还有深受学生喜爱、现场每年都极为火爆的老教授签名赠书活动。潜移默化,正确的价值导向悄然树立,润物无声,向学的文化氛围化育无形。

  强力推进思想引领活动。学校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如已固化成制度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九·一八”升旗仪式、纪念“一二·九”运动千人诗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千人红歌会与其分年交替开展);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纪念活动;以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等青年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为契机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演讲比赛;举办“依法治校”主题演讲比赛;开展“与信仰对话”精品报告进校园活动;依托特色活动为beat365官方最新版的学子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历史引领前行,信仰照亮人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对学校多项纪念活动给予报道,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均有新闻刊发或转载。

  持续推进公益实践活动。依托阳光校园爱心基金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福利院和敬老院帮扶活动、留守儿童关爱支教活动,每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量高达3.5万人次。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爱心慈善拍卖会、将“绿”带回家、图书漂流、慈善晚会、爱心服务小屋授牌、爱心围巾认领、毕业学子爱心物品捐赠等大型公益活动,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精神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友爱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正能量播洒在每一个周师学子的心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深入推进“三型”校园建设。有序开展周末文化广场、女生文化艺术展示周、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精英杯”模拟职场挑战赛、“善建杯”辩论赛、校园微竞技系列挑战赛、新生三交流、毕业生三留下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术求知型、动感活力型、生态文明型周师校园。

下移重心,以文育人有深度

  学校积极开展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国情市情、熟悉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开展文化设计。该校设计学院师生连续6年为周口市川汇区、淮阳、鹿邑、西华、商水、郸城开展毕业主题设计服务,设计作品多次被收藏、采用。以2016年的“为鹿邑而设计”为例,设计学院以应用性实践教学、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出发点,  把“为鹿邑而设计”当作密切学校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先后组织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前往鹿邑县实地调研,对鹿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参观了宋河酒业、辅仁制药等知名企业,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对鹿邑县旅游景区环境整合提升、县区滨河景观改造、城市绿地景观设计、都市农业旅游、老子文化礼品设计、老子文化产品及包装设计、民间艺术团体演出服饰设计、国际老子文化节朝拜服设计等多个领域进行整体规划与独创设计,推动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应用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

  学校先后成立了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周口发展研究中心,建立起一所周口民间艺术博物馆。学校同时成立了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立足于豫东—黄淮一带“传统农业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资源和科研团队,加强横向合作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评为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beat365官方最新版师生参与设计、策划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国际老子文化节已经成为周口市的特色文化活动。学校也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周口市乃至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0年4月,学校获批成为首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同年6月,又获批成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